最近,友人抱怨,和自己即將大學畢業的孩子說不上話:討論時各持己見,過程猶如兩條平行線,距離從未有絲毫拉近;或直接被孩子扣個帽子:思想僵化、落伍了。讓人備感鬱悶。
  在公共討論的平臺上,雞同鴨講的情形比比皆是,甚至一言不合、大爆粗口,非我立場、其言必錯的非合作式討論並不鮮見。一位美國哲學家認為:人們拒絕甚至蔑視“合情合理的討論”,這會導致關係的崩塌、導致隔絕,使得我們失去一個被別人校正和從他人身上得到啟發的機會。這是現代性“道德疾病”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表徵。
  古語有雲:辯論之道,在自啟,在明理,在止於至善。通俗點說,討論是個好東西,人們可以在觀點互動中實現自我提升、自我完善,其對於自我修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當下生活的快節奏讓耽於物質追求的人們,無暇於討論式的精神互動,更有人拒絕常識認知、解構傳統價值,拒絕“合情合理”的討論。這在當今青年人中並不鮮見。
  對一件事情的破壞,無過於否定其本身的價值。“什麼都是假的,只有錢是真的”“真理值多少錢?”“自由能當飯吃嗎?”……一些極具犬儒主義特色的言語在公共討論領域大行其道,以功利的邏輯否定、蔑視討論的價值,看似合情,實則無理。討論本來就是觀點、意見的交鋒,用“不值一談”“不值一駁”否定話題,在一種優越感的假象下,藏著嘲諷、鄙視的態度,其結果就是互相激怒,沒談就崩。只有在尊重話題並互相尊重的前提下,有價值的討論才可能健康展開,討論的價值也才能得以激發。
  最近的玉林“狗肉節”爭論中,愛狗者與食狗者引發的肢体衝突、知名人士由觀點相左而引發現實對決,正是破壞討論規則的“典範”。意見相左很正常,世界本是多元,但當爭論異化為肢体衝突、語言暴力,便背離了討論的本質,非理性的手段只會激化矛盾衝突,無益於討論本身,更無助於達成共識。
  “合情合理”的討論要以理性為宗,用豐富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去表達自我、說服對方,這樣的討論無論輸贏,都會讓參與者受到啟發與校正,而如果一場討論淪為爭強鬥狠比嗓門,互相撕咬後也許只剩一地雞毛,於公共理性的建設不僅無尺寸之功,反而會形成傷害。最近網上流傳一封臺灣父親寫給女兒的信,有一句話也許會給年輕人以啟發:我們正站在天平的兩端,要誓死保護好天平的支點,那個支點就是——除了證明自己對之外,也要承認另一方也有對的部分,這樣邏輯才對,也才能得分。
  培根說過:討論猶如礪石,思想好比鋒刃,兩相砥礪將使思想更加鋒利。青年是社會中最具生機活力的群體,也是最敢於、最願意表達自我的群體,應自覺剋服不良習氣對“合情合理”討論的衝擊,以正確、積極的心態參與公共討論,貢獻出自己的才華和思想,並學習汲取養分,在思想的交鋒中砥礪自己、校正自己、完善自己。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k73tklat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